趙敏更是直接,她指著我,語氣尖酸刻薄:「李娜,你真是個狐狸精!你把陳陽迷得團團轉,讓他六親不認!你就是想獨吞陳家的家產吧?!」
我聽著她們的指責和謾罵,心裡雖然憤怒,但卻異常平靜。
我已經不再是那個會因為她們幾句話就委屈流淚的李娜了。
陳陽站在我身邊,他看著眼前的鬧劇,眼神冰冷:「媽,姐,弟妹,我再說最後一遍。我們不是要跟你們斷絕關係,我們只是要劃清界限。你們有手有腳,有自己的生活,就應該自己去承擔。我們不會再無條件地為你們付出,也不會再被你們的道德綁架所要挾。」
「至於家產,陳家有什麼家產?除了這套我和娜娜貸款買的房子,還有什麼?你們要是想要,去跟爸媽要!別想從我們這裡拿走一分錢!」陳陽的話,徹底堵住了趙敏的嘴。
婆婆見我們態度堅決,軟硬不吃,最終也只能悻悻而歸。
但她們並沒有就此放棄,而是開始在親戚圈裡散布我們的「惡行」,說我們不孝,說我們小氣,說我們欺負老人。
一時間,我們成了親戚圈裡的「眾矢之的」。
很多親戚打電話過來指責我們,勸我們「大度一點」,勸我們「孝順一點」。
陳陽沒有理會那些流言蜚語,他只是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。
他告訴我:「娜娜,別理他們。我們問心無愧就好。嘴長在別人身上,他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。」
我看著陳陽堅定的眼神,心裡充滿了暖意。
我知道,他為了我,承受了巨大的壓力。
我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與原生家庭的聯繫。
除了每周定期去看望公公,我們幾乎不再主動聯繫婆婆、大姑姐和小叔子。
公公陳德海,在壽宴風波後,似乎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。
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,但每次我們去看他,他都會偷偷地塞給我們一些自己種的蔬菜,或者一些他平時省下來的零花錢。
他雖然沒有明說什麼,但我們知道,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表達對我們的支持和歉意。
我們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我們自己的小家庭上。
我們一起做飯,一起看電影,一起規劃我們的未來。
陳陽也變得更加體貼,更加顧家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樣,總是在原生家庭面前唯唯諾諾。
他學會了拒絕,學會了保護我們的小家。
有一次,婆婆生病住院,需要人照顧。
陳芳和小叔子都推脫說沒時間,婆婆又把電話打到了陳陽這裡。
陳陽沒有拒絕,但他提出了條件:「媽,我可以去照顧你,但是,姐和小雷也要輪流去。我們每個人承擔一部分責任。」
婆婆一開始很不情願,但最終還是妥協了。
陳陽去了醫院,但他不再是那個一個人包攬所有活兒的「老好人」。
他會明確分工,要求陳芳和小叔子也盡到自己的責任。
這讓婆婆很不適應,她抱怨陳陽「變了」,抱怨他「不孝」。
但陳陽只是平靜地告訴她:「媽,我們都是您的孩子,照顧您是我們的責任。但這個責任,不是我一個人承擔的。」
慢慢地,婆婆、大姑姐和小叔子也開始意識到,我們是真的變了。
我們不再是那個呼之即來揮之即去,予取予求的「冤大頭」了。
他們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,雖然嘴上依然抱怨,但行動上卻不得不做出改變。
我們的小家庭,終於在經歷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後,迎來了新的生活序章。
我們雖然失去了部分親情的「和諧」,但卻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和自由。
09
斷絕了不健康的親情依賴後,我們的生活反而變得更加簡單和純粹。
初期,親戚圈裡的流言蜚語還在繼續,但我們選擇充耳不聞。
陳陽把我的手機號和他的手機號都設置了陌生號碼攔截,對於那些無休止的騷擾電話,我們直接不接。
我們不再為公婆的房子維修買單,不再為小叔子的孩子學費出錢,也不再為大姑姐的美容開銷買單。
每一次拒絕,都會引來對方的謾罵和指責,但我們都堅定地站在一起,共同面對。
有一次,婆婆又打電話過來,說她不舒服,想讓我們帶她去醫院。
陳陽問她:「媽,您跟姐說了嗎?跟小雷說了嗎?他們離您近,讓他們先去看看。」婆婆立刻支支吾吾地說,他們都忙。
陳陽平靜地說:「媽,我和娜娜最近也忙,您先找他們吧。如果他們實在沒空,您再給我打電話,我下班就去。」
婆婆聽了之後,氣得直接掛了電話。
後來,是陳芳帶著婆婆去了醫院。
雖然她嘴上抱怨了半天,但最終還是去了。
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很多次。
婆婆、大姑姐和小叔子一開始很不適應,他們習慣了我們隨叫隨到,習慣了我們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要求。
現在,我們學會了拒絕,學會了設置邊界,讓他們感到非常不舒服。
但隨著時間的推移,他們也慢慢地接受了這種新的相處模式。
他們開始意識到,我們不再是那個可以隨意拿捏的軟柿子了。
他們開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,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。
公公陳德海,是我們唯一沒有劃清界限的家人。
我們每周都會去看望他,給他帶些好吃的,陪他聊聊天。
公公對我們的態度也變得更加溫和,他會跟我們聊家常,聊他的過去,聊他對未來的期望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樣,總是沉默寡言,總是活在婆婆的陰影之下。
有一次,公公偷偷告訴我:「陽陽,娜娜,你們做得對。這個家,確實是該好好整頓一下了。我……我也老了,管不住他們了。你們能站出來,我很欣慰。」
聽到公公的這番話,我和陳陽都非常感動。
我們知道,公公心裡一直都明白,只是他沒有勇氣站出來。
現在,他終於表達了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。
我們的小家庭,也因此變得更加和諧。
我和陳陽的感情,在經歷過這場風波後,變得更加深厚。
我們學會了相互扶持,相互理解,相互信任。
我們不再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而爭吵,而是共同面對,共同解決。
我們的生活,也因為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拖累,而變得更加輕鬆和自由。
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,去追求我們自己的夢想。
我們一起去旅行,一起學習新的技能,一起規劃我們的未來。
我辭去了高強度的工作,開了一家小小的花店,過上了自己喜歡的生活。
陳陽也因為沒有了原生家庭的經濟壓力,工作上更加遊刃有餘,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公司的認可,很快就升了職。
我們雖然在親戚圈裡失去了「好名聲」,但我們卻收穫了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。
我們學會了如何愛自己,如何愛我們的家人,如何去經營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。
這種艱難的平衡,雖然來之不易,但卻讓我們成長了許多。
我們變得更加成熟,更加獨立,也更加堅強。
我們不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,而是活出了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。
10
時光荏苒,三年轉瞬即逝。
這三年里,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花店經營得有聲有色,我每天都被花香圍繞,臉上總是帶著滿足的笑容。
陳陽在公司也做得越來越好,我們買了一套更大的房子,有了自己的孩子——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,名叫陳安安,寓意著平安喜樂。
我們與婆婆、大姑姐、小叔子家的關係,也逐漸趨於穩定。
他們雖然依然會偶爾抱怨,但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,無休止地索取和指責。
他們也學會了獨立生活,學會了承擔自己的責任。
婆婆年紀更大了,身體也大不如前。
我們依然會定期去看望她,給她送去生活用品和營養品。
但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,一個人包攬所有。
陳陽會明確地跟陳芳和小叔子溝通,要求他們也盡到做兒女的義務。
現在,婆婆雖然還是會偏心小叔子,但她也漸漸意識到,陳陽和我們才是真正會在她生病時,會去看望她,會照顧她的人。
她對我們的態度,也從最初的怨恨,變成了現在的複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