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當在英皇工作32年的金牌經紀人霍汶希,首次揭開公司「神話」內幕時,整個娛樂圈都為之震動。
據她所說,英皇是一個與藝人簽訂終身契約,公司卻不從中進行工資抽成;當明星遭遇危機時,公司則會傾力相護的「豪門家族」。
於是,我們看到謝霆霆、陳偉霆等頂流心甘情願為公司「輸血還債」。

然而,就在英皇藝人團結起來,為公司努力的「歲月靜好」的襯托下,另一位頂流趙露思,卻正經歷著一場慘烈的「公司糾紛」。
為此,她不惜註銷微博,賭上職業生涯,也要逃離這個公司。
一面是雙向奔赴,一面是魚死網破。
霍汶希無意間透露出的公司營業模式,瞬間暴露出了趙露思究竟有多悲慘。

最近,霍汶希透露,英皇公司62%的收入竟來自衍生品和藝人自創項目,而非傳統的高額抽成。
這意味著,英皇的商業邏輯並非從藝人身上「榨取」,而是與藝人「共創」價值。

謝霆霆的「鋒味」品牌年銷售額過億,Twins開奶茶店要分公司股份。
這些看似將利益深度綁定的操作,實則構建了一個風險共擔、利益共享的平台。
正因此,當英皇集團因地產業務拖累,而深陷166億港元的債務危機時,英皇的藝人們不僅沒有坐視不管,反而齊心還債。
比如,早已靠賣烤腸狂賺15億、實現財富自由的謝霆鋒,毅然放下了廚師的身份。
時隔多年重啟高強度巡演,4個月12場,硬生生用演唱會收入為英皇公司還債。
天后容祖兒也放下身段,奔波於三四線城市的拼盤商演。
就連陳偉霆,也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股份質押給銀行,換取現金給公司周轉。

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「雙向奔赴」。
這份義無反顧的背後,是英皇數十年如一日在情感上的「無條件庇護」。
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,早前鄭希怡曾抱怨公司「不給飯吃」,霍汶希嘴上懟她「臉圓腰粗」,轉頭就為她請好了營養師上門服務;
阿嬌深陷輿論漩渦、事業停擺,霍汶希便停工1年,陪著她接受心理治療,直至走出陰霾;
容祖兒初出道時因外貌被港媒嘲諷「香腸嘴」,老闆楊受成直接砸錢為她做形象改造,並公開護短:
「我的藝人輪不到外人指手畫腳。」
最深刻的烙印,莫過於那些雪中送炭的恩情。
2002年,謝霆鋒因「頂包案」聲名狼藉,幾乎被全網封殺,是楊受成力排眾議,支付巨額違約金並動用人脈幫助他復出。

這種在人生最黑暗時刻伸出的援手,早已超越了商業利益的計算,化為刻在心底的情分。
正是這份情分,讓英皇的藝人們在公司危難之際,選擇了挺身而出。

然而,與英皇公司相比,內娛的演員趙露思與公司的相處模式,則完全不同,甚至到了悽慘的程度。
如果說英皇是將藝人當作家人,那麼趙露思則是典型地被公司當成壓榨地工具人。

在經濟上,她遭遇的是無情的壓榨。
2024年底,她因長期高強度工作導致身體崩潰,全身癱瘓、失語,不得不坐著輪椅停工療傷。
按照約定,由此產生的代言違約金應由公司承擔,
但銀河酷娛卻在2025年7月,單方面從她的工作室帳戶強行划走了205萬元。
更荒謬的是,公司在追責時,竟上演了一出「賺錢按舊約,賠錢按新約」的雙標戲碼。
這與英皇的「不抽成」「共擔責」的理念完全相反,多麼地諷刺!
而趙露思想要解約的背後,是高達4億元的天價違約金和一份簽至2030年的長約,讓她在不公面前毫無議價權。

經濟上的壓榨已令人髮指,身心上的殘酷虐待更是雪上加霜。
在趙露思最需要關懷的時刻,她得到的卻是全面的漠視。
據她控訴,生病時公司想到的不是送醫,而是找人來「跳大神」驅邪;
當她抑鬱症發作、情緒崩潰時,迎接她的不是安撫,而是被工作人員「鎖在酒店」的孤立無援。
這種對個體身心健康的極端漠視,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。
趙露思自曝,在2019年,她曾因一次試戲失敗,被3名公司高層關在北京某酒店的女廁所內,遭受了長達3小時的言語羞辱。
甚至在逃離時被醉酒者扯發掌摑。

這種對人格尊嚴的肆意踐踏,與楊受成親自下場為容祖兒「撐腰」的舉動相比,簡直是雲泥之別。
在2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下,藝人們最終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終局。
在英皇,我們看到的是「雙向奔赴」的圓滿。
藝人的平均合作年限高達14.7年,遠超行業平均的5.2年。
謝霆鋒、容祖兒這些功成名就的老將,在實現財富自由後,依然將公司視為自己的根,願意傾力反哺。
這是一種可持續的、共贏的健康生態。

而在趙露思這邊,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場決絕的「單向逃離」。
被逼到絕境的她,選擇了最慘烈的方式進行抗爭。
她一夜清空微博關注,在直播中含淚發表「大不了開個麵館」的退圈宣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