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老話說「九月怕三十」,明日九月三十,究竟怕什麼?看老祖宗咋說
時間過得真快,轉眼間農曆九月已經接近尾聲了,即將迎進入農曆十月。屆時,天氣會越來越冷,下雪的地方增多,甚至有的年份這個時候河南反而比東北哈爾濱還愛下雪。

九月三十是九月的最後一天,在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被稱為是「晦日」,因此,當天晚上我們站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亮的。
所以,在舊時民間有句老話叫「九月怕三十」,明日九月三十,究竟有什麼可怕的呢?下面來看看老祖宗是怎麼說的!

明日九月三十,有什麼說法?
今年九月是有三十的,是大月,不像去年只有農曆二十九。
農曆九月三十過後,我們將迎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,在古代時,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視,就是寒衣節。

在古代,十月是入冬後的第一個月,十月初一是入冬後的第一天,人們要給逝去的親人送寒衣,表達感恩和關懷。這個習俗,從2000多年前的周代開始,一直延續到現代。所以,大家別忘了給祖先「送寒衣」。

如果大家細心的話,翻看日曆我們能夠看到,今年農曆九月三十這天對應的干支日期是「乙巳年、丁亥月、壬辰日」,當天不僅是「晦日」,而且還是「建除十二日」中的「執日」。
九月三十是「晦日」
古人把每個農曆月的初一稱為是「朔日」,每個月的十五稱為是「望日」,每個農曆月的最後一天則稱為是「晦日」。
其中,朔日這一天,太陽、月亮和地球直線排列,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,我們看不到月亮(新月);望日這一天,太陽、月亮、地球直線排列,地球在太陽和月亮之間,月球被完全照亮(滿月);晦日這一天,太陽、月亮和地球大致呈一條直線,月球位於太陽和地球之間(近朔月位置),月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完全背對地球。

因此,每當「晦日」來臨時,我們站在地球上幾乎是看不到月亮的,這天晚上會比較晦暗。
《說文解字》中對「晦」字的解釋是:「月盡也。從日每聲。荒內切」。指農曆每月最後一天(月盡之日),因月亮隱而不見得名,字形為「日」旁(表與天象相關)、「每」表聲。
在古代民間文化中,「晦」也有晦氣的意思,每年的正月晦日我們稱之為「初晦」,這天在我國民間有「
送窮」的習俗,就是要在這天打掃衛生,辭舊迎新。由此可見,「晦日」在古人眼中不算是一個好日子。

九月三十是「執日」
「執日」,是我國「建除十二日」中的說法。「建除十二日」是古人總結的一套傳統時間體系,和天上的星宿、北斗七星的方位變化相關聯。
它包含建、除、滿、平、定、執、破、危、成、收、開、閉十二個名稱,按順序十二天循環一次,每天對應一個「值日」標識,古人會用它來參考日常行事的適宜與否,是過去順應自然規律的一種生活經驗總結。
九月三十是丁亥月中的壬辰日,對應建除十二神中的「執日」。舊時民間有句口訣叫「建滿平收黑,除危定執黃,成開皆可用,閉破不相當」,這裡的黃指的就是黃道吉日,因此,「執日」屬於「吉日」。

明日九月三十講究:1不早,吃2樣,穿紅避四事!圖個平安順利
2
秋去冬來寒衣節,萬物銷殘日漸少」,乙巳蛇年因為閏六月的原因,今年的農曆九月來的比較晚,在民間的傳統中,農曆九月被看作是秋季里的最後一個月,這個月也被稱作「菊月」、「敬老月」或「授衣月」。

明日就來到了今年農曆九月的最後一天,而農曆九月三十在民間是特別被看重的一天,因為這是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十月初一寒衣節的前一天,也是即將開始進入寒冬臘月這冬季里三個月的時候,所以明日農曆九月三十有著很多的講究和習俗。
明日九月三十講究:1不早,吃2樣,穿紅避四事!圖個平安順利!
明日九月三十講究「1不早」

在民間的傳統習俗當中,每個農曆月的最後一天也被稱作「晦日」,也就是這天的晚上很難看到明月,因此講究擇吉行事的人們,很少會把喜慶的日子選擇在這樣的日子進行。
而明日農曆九月三十,這也可以看作是今年秋季的最後一天,過了九月三十也將正式進入到冬季三個月的開始,寒月的第一天。
民間講究「早清明,晚十一」,農曆十月初一是重要的祭祀的節日,而這寒衣節祭祀講究要晚一些,也就是這個時候已經入冬,不要天不亮就出門祭祀,避免沾染寒氣和陰氣,而明日農曆九月三十這寒衣節的時候前一天,這是不適合進行寒衣節祭祀的日子,畢竟這是「授衣月」的最後一天,沒到「送寒衣」的時候。
明日九月三十講究「吃2樣」
一,麵條

ADVERTISEMENT
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農曆九月是民間尊老敬老的月份,這個月三個重九的日子,都是人們為家中老人祈福增壽的好日子,尤其是九月九重陽節,現在已經成了民間傳統的敬老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