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男孩究竟有多難?
前不久參加了一次家庭聚會,剛一見面,誠誠媽就迫不及待倒起了「苦水」:
「 養個兒子,我丟掉了半條命!」
她有個淘氣的兒子,從小就非常好動,沒有一刻是省心的。
比如哄睡。
她每天晚上八點就開始給兒子催眠,一遍一遍地念咒語:「八點了,要睡覺啦,你是不是睏了?」
然後開始一系列的「睡前儀式」:刷牙、換睡衣、讀繪本……
兩個小時後,她嗓子冒煙、眼皮打架,兒子卻突然從床上蹦起來,眼神澄澈:「媽媽,我們來玩『植物大戰殭屍』吧……」
比如陪玩。
自從有了兒子,她就變成了「受虐體質」:
同一句話說三遍,兒子能聽見那都是僥幸,前兩句是耳邊風,後面基本靠吼;
玩個游戲,不是被兒子的「鐵頭」撞得鼻青眼腫,就是被他的金屬小飛機砸到頭皮出血,要麼就是被「無影飛毛腿」踹到肋骨「斷裂」……
再比如寫作業。
兒子只要一寫作業,要麼進入「入定狀態」:寫著寫著兩眼發直、神遊太虛;
要麼小動作持續不斷:啃手指,玩橡皮,一會渴了,一會尿了,一會坐著寫,一會蹲著寫,有一次竟然用腳寫,說想試試沒有胳膊怎麼寫字……
這哪裡是養兒子,分明是養了個「孫悟空」。

心理學博士葉斌教授曾說:「 養育男孩,就要扛得住『虐』。」
科學研究表明:
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更高,多巴胺可增加沖動、冒險行為的機率;
男孩腦干含有更多的脊髓液,這使他們體力更旺盛,精力更折磨人;
男孩的大腦前額葉皮層發育比較晚,更容易沖動、發怒,出現過激情緒;
男孩主要的雄性激素是睪酮,會帶來更高的攻擊性;
學習開竅慢、專注力差、脾氣臭、愛鬧騰、搞破壞……
養兒不易,養好更難!
家有男孩,眼要「瞎」,心要「大」。

心大一點 允許男孩慢一點很多父母發現,小時候不論學什麼做什麼,男孩都比女孩更吃力:
寫字丑、作業慢、粗心大意、丟三落四……
催他、吼他、責罵他,統統無濟於事。
其實, 這個看似屢教不改的男孩,只是大腦發育比女孩晚了6-12個月,特別是語言、邏輯、精細動作、協調能力方面,全都慢半拍。
但是隨著年齡增長,大腦發育逐漸完善,原本落後的男孩,很快會後來居上。

養育男孩,最忌「拔苗助長」。
韓劇《天空之城》中,男孩英才的父母對他寄予厚望,從小就逼著他瘋狂學習。
從七歲起,英才每天必須學習到凌晨2點,哪怕生病、受傷甚至昏倒,都不能落下。
他被提前灌輸了很多超綱的知識,並且不能失誤,考試不是第一名,就沒有飯吃;如果成績下降,就被用槍指著以死威脅……

在這樣的高壓逼迫下,英才的內心逐漸扭曲,最終通過復仇的手段,將母親逼到自盡。
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: 「對孩子影響最糟糕的父母,就是著急的父母。」
心急吃不了熱豆腐,心急更加養不出好兒子。
最好的養育,就是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節奏。
葉斌教授曾經分享過他兒子的成長經歷。
幼兒園的時候,他的兒子由於月齡小,處處比不上別的孩子出色,平時總是怯怯的,不愛出聲;
到了大班最後一個學期,兒子突然趕上來了,而且經過層層「考查」,進入了一個很難考的小學學習;
可是進入小學後,兒子再一次落後於人,連續三年成績「穩定」在全班倒數三名,就連原本心平氣和的媽媽,在家長會上都有點掛不住;
直到四年級兒子又開始逆襲,五年級時一舉拿下國際數學比賽第一名,並且在臨時決定去英國留學時,裸考五所英國不錯的學校,被其中四所錄取。
人生是一場馬拉松,逼男孩跑得快,不如讓他跑得遠。
過於焦慮,給男孩帶來的不一定是贏在起跑線,還可能絆倒在途中。
心大一點,不焦慮;放慢一點,不急躁。
終有一天,你的男孩,會大器晚成、破土而出。


心大一點 給男孩足夠的尊重和信任美國作家愛默生•艾格里奇在《養育男孩》一書中說:「 如果你只能給男孩一樣東西,那就給他尊重。」
有科學研究證明: 對於卑怯且無尊嚴的狀態,男孩的感受要敏銳得多,脆弱得多,反應也更強烈。
為了獲得尊嚴,男孩甚至願意放棄愛。
還記得去年,武漢那個跳樓身亡的14歲少年嗎?
因為他在教室里玩撲克牌,班主任請家長到校配合管教。

結果母親一見到他,二話不說就沖上去,當眾甩了他兩個耳光,隨後將兒子頂在墻上,一邊不停責罵,一邊又掐又推。
兒子難堪地站在墻邊一聲不吭,幾分鐘後猛然轉身,在眾目睽睽之下跳上圍欄,一躍而下……
尊嚴,是男孩骨子裡的需求。
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的「打擊式教育」,對於自尊心很強的男孩來說,是一場災難。
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在《家庭教育課》中,講過自己小學時的經歷。
有一次上課的時候,他看見一隻螞蟻在桌上爬,覺得非常有意思,就天馬行空地走了神。老師把媽媽叫了去,說他上課不專心老走神兒。
沒想到媽媽卻站在他這邊:「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愛走神兒的。」
還有一次,老師布置了作文《早起的鳥有蟲子吃》,鄭淵潔擅自變更題目,寫了《早起的蟲子被鳥吃》。
老師非常生氣,讓他當著全班同學說幾百遍「鄭淵潔是全班最沒出息的人」,還要開除他。
可爸爸並沒有因此責罵他,反而認為老師不顧孩子尊嚴,也是犯了錯誤。
淡定地對他說:「沒事,小子,我回家自己教你。」
鄭淵潔說,當他不是因為犯了錯誤而遭遇羞辱和排擠時, 父母堅定地支持和維護了他,做他的靠山,他從此擁有了人生競爭的終極武器。
來自父母的尊重與信任,最觸動男孩的心。
家有男孩,不能總想著去控制、制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