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愛,何談家?
「我要起訴我的父母,因為他們生了我。」
影片一開始,就把人虐到哭!
4月29日,獲坎城評委團獎、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影片雙提名的電影《何以為家》正式公映。
這部早在上映前就已經獲網友怒讚,豆瓣評分高達8.9分並連續三周獲得「一周口碑榜」冠軍的電影,就像一枚催淚炸彈,以極其寫實的手筆,講述了12歲黎巴嫩男孩讚恩的故事。

12歲的讚恩出生於貧民窟,多年來與父母和兄弟姐妹擠在一間破爛不堪的房子裡。12歲的他,承受著那個年齡不該承受的、來自生活的暴擊。
他想去上學,然而卻因為生活所迫,只能在雜貨店老闆那裡打零工。
小小年紀的他,扛煤氣罐、搬貨,去客戶家裡送貨,作為家裡唯一的男丁,他用他稚嫩的雙肩幫父母支撐著一個家。

雖然日子清苦,然而能一家人整整齊齊在一起,這對於讚恩而言,或許也是一種安慰。
只是,這於讚恩來說,也是一種奢侈。

隨著11歲妹妹月經初潮的來臨,他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。父母把這個只有11歲的女孩,嫁給了房東30多歲的兒子,用以抵房租。

這徹底激怒了讚恩,絕望之下他離家出走。
當他再次回到家的時候,卻發現,那個他心心念想要保護的妹妹,卻因為懷孕大出血,早已經不在人世了。
一怒之下,讚恩捅了房東的兒子,並因此入獄。

當得知母親再次懷孕,他怒而將父母告上了法庭。

我希望無力撫養的人,別再生了。
我隻記得,暴力、侮辱或毆打,
錘子、管子、皮帶,
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……
讚恩的「控訴」,讓人淚奔。

正如影片結尾讚恩所言:「你懷的孩子,將來會和我一樣。」
這句話有多無奈,現實就有多扎心!
不是有了孩子,就可以配做父母。
父母生而不養,生而不愛,和兒戲生命,草菅人命有什麽區別?
何以為家?
有愛的地方就有家,沒有愛,荒蕪的不光是家園,枯萎凋零的還將是生命!


為人父母最大的惡,是生而不養
最近,有則震怒全網的新聞,刷爆了整個朋友圈。
在杭州某拍攝基地,一名3歲左右的女童模,被媽媽暴踢。媽媽一邊打,一邊還催促孩子「換」,「能不能打起精神」,絲毫沒有顧惜這只是一個年幼的孩子。
這段視頻流出後,全民都怒了。
伊阪幸太郎說: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,就覺得真是太可怕。
本應該是浸泡在父母愛的蜜罐中的孩子,因為過早沾染了銅臭,活成了父母眼裡的「賺錢機器」。
不是所有孩子,都是愛情的結晶。有些孩子,一出生,就註定不被命運厚待。
前幾天,還看過這樣一則讓人怒從心起的新聞。
留守兒童欣欣和弟弟妹妹,從小在貴州老家,由爺爺奶奶撫養,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。
初二暑假那年,父母把他們接到了上海,沒曾想,這短暫的相聚,於欣欣來說,卻是一場噩夢的開始。

夜裡,她的父親強行與她發生了關係,在一旁的親生母親,不但沒有保護女兒,反而成為了惡的幫凶,上前捂住了她的嘴,不讓她哭鬧。
更可怕的是,母親還表示,將來欣欣的妹妹,也要用身體來「報答」父親。
虎毒尚不食子,何況人乎?
此等行為,恐怕連禽獸都會為之不齒!
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麽?
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。
看見你了,
覺得你特別好,
想做你的兒子
……
並不是,所有孩子都如此幸運,可以挑得一對好父母。
不稱職的父母,給孩子帶來的傷痛將會伴隨他們一生,只要想起來,就會如萬蟻噬骨,讓人痛苦一生。
熱播劇《都挺好》中,蘇明玉不止一次問父母:「你們生了我,卻不好好養我,為什麽?」

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說:幸運的人,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,不幸的人,一生都在治癒童年。
為人父母最大的惡,就是讓孩子生生活成了雙親健在,卻連孤兒都不如的人。
為人父母最大的善是,當了父母后,我願意生出鎧甲,護孩子一生太平。


因為愛孩子,我們可以無所畏懼
「沒生孩子前我不知道何為擔當,當那個粉嘟嘟的小娃娃從產房抱出來的那一刻,我明白了擔當的分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