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沒嫌她年齡大,她還說我條件差」,25歲男人相親被嫌棄的經歷
元宵節將至,相親局正酣。
試問,正月過去十多天,有多少單身的男女青年,歷經一年一度催婚的洗禮,願意摧眉折腰去相親?
如今的年輕人,社交圈子雖然比之古人大了很多,但是到談婚論嫁時,卻發現對象就像女人衣櫃的衣服一樣,拉出來哪一個都不合適。
於是,通過相親這一方式,擴大自己的交際圈,給雙方增加一個認識和了解的機會,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了不少年輕人的結婚問題。
張佳今年年僅25歲,母胎單身solo的他,在家人眼裡已經逐漸有成為老大難的可能,每次給父母打電話都會有意無意被詢問女朋友是否有著落,今年過年回家更是受到了眾多親友的「貼心關懷」。
為了緩解被催婚的壓力,也為了給自己增加一個機會,他在大年初五的穿戴一新的走出了家門,前往約定的地方與親戚介紹的一個女子進行相親會面,哪怕已知對方是個年過三十的姐姐。

(圖源網絡)
初見相親對象李敏,感覺還不錯,雖然有著5歲的年齡差,但是女孩子畫著精緻的妝容,看不出來有明顯的年齡差。
張佳長相不錯,身高180cm,體重70kg,身邊的朋友都說他打扮之後有模特的氣質。第一次見面,吃飯看電影壓馬路,兩人雖然算不得相談甚歡,但也完整的走了一個流程,過程中也沒有明顯的尷尬和冷場。
彼此對各自的情況加以簡述,張佳這邊自身家庭條件一般,大學畢業以後找了份工作,月薪6000也算過得去。
但是,近兩年因為大環境不好的原因,工資降到了4000多,雖然收入下降了,但是花費的機會也不多,所以手頭算是小有幾萬的盈餘。
但是由於父母都是農民,能夠供出來一個大學生已經實屬不易,無法給他提供更多的幫扶,至於以後結婚買房買車這些事,都需要張佳自己努力。
李敏這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,父母同樣是務農的,家中還有一個已婚的哥哥,為了哥哥結婚父母的家底已經花光。
李敏高中畢業之後便在外工作,只是因為長相還算不錯,從前台干到行政文員,這些年下來工資也只是三千出頭而已。
張佳認為,自己的經濟條件雖然不占優勢,但是對方與自己半斤八兩,應該是可以繼續往下談的。所以,在見面之後都會沒話找話的跟李敏發信息聊幾句。

(圖源網絡)
幾天之後,張佳再次跟李敏閒聊,無關痛癢的話題兩人你來我往聊得還算順暢,但是當張佳說出「以後我會好好對你,咱們珍惜彼此」,李敏直言道:「我感覺我們不太合適。」
張佳相當自信,覺得自己沒什麼不合適的地方,於是大言不慚的問了句「是年齡不合適嗎?」得到的回覆是「你什麼都沒有!」
張佳說:「我現在什麼都沒有,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擁有,結婚後我會努力賺錢,我還年輕,以後很可能前途無量,機緣的事情誰也說不定。」對於未來,張佳想的很樂觀,在他心裡只要努力就能夠有所作為。
但是,李敏可不這麼想,女人面對相親對象總是很現實的,她很直言不諱地說:「你年輕但我不年輕了,大學畢業收入也不高,現在沒車沒房,就靠著幾千塊工資能幹嘛?即使我年齡比你大,不再是青春靚麗的小姑娘,依然看不上你這樣的。」
張佳聽了這話,內心很受挫,不甘心的說道:「我還小,不可能一輩子都是這樣,再者說我物質條件不行,你經濟條件也不咋樣,我外貌條件總能滿足你吧?」
「長得好能當吃還是能當喝?多看你兩眼就能不考慮衣食住行的問題呢?別那麼幼稚了!」李敏大概是心意已定,言辭之中毫不留情,還補充了一段扎心的話,「說到努力,你現在和剛畢業沒什麼兩樣,要努力早努力了,還用等到以後?沒什麼本事只有空想,再過十年二十年依然是一窮二白。」
這麼不留情面的話,沒有哪個年輕人能坦然接受,張佳也不想再熱臉貼冷屁股。

(圖源網絡)
於是,毫不客氣的回懟:「雖然我本事一般,但我勝在年輕,而且我是個男人,再過個幾年有錢了,那些年輕的小姑娘依然願意嫁。你再看看你,30歲的年紀,高中學歷,一個月掙個三千塊,出去相親有什麼優勢可言?我都已經接受你的平庸,你還在嫌棄我的無能,真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。」
「你現在年輕,庸庸碌碌過幾年你一樣三十歲。你要真有能耐就用不著出來相親,如今女人少男人多,比你條件好的男人多的是,人家還沒有你這麼自信滿滿,真不知道你的自信從哪裡來的,大概人家說的普信男就是你這樣的吧。」李敏本就不客氣的話愈發不好聽,兩人在對方的軟肋上互戳,沒有結成良緣,倒是一致的互相嫌棄。
其實,張佳知道這次相親的成功的機率從一開始看來就不太高,自己不過是年僅25歲,比之女方小了整整5歲,內心本就有嫌棄的成分存在。但天天在家被催的煩躁,大小也是個機會,覺得可以先見面看看再說。
可是,對方很一般的條件,卻想著找尋比自己條件好太多的,有房有車的男人。如此一來,雙方的需求和實際條件差異太大,能成就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。
對此,圓圓姐是這麼看的,有見解歡迎分享討論!

(圖源網絡)
相親俗稱相門戶,是中國民間婚姻民俗,自古以來就是通過中間人牽線搭橋,再由男女雙方見面,交流彼此的情況,衡量對方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想。
過去婚嫁講究「門當戶對」,如今其實很多人依然贊同這個理念。一個人從小長大的環境,對他形成三觀的影響很大,門當戶對的兩個人大的方面更容易三觀一致,小的方面像是消費觀、親情觀和共同語言等都不會偏差太大。
張佳之前的認知其實是沒錯的,兩個人的家庭和經濟條件大致相當,算得上是門當戶對。但是卻不能成就好事,是什麼原因呢?
前幾天跟一個朋友閒聊話好像能夠說明問題,「現在網上一眼看去,好像男的都是有錢人,月入幾萬都是輕輕鬆鬆的事情,錢在他們那裡都跟大風刮來一樣簡單。女孩子們因此覺得自己找個有錢人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,從不考慮自己有何優勢,脫離實際的幻想,讓她們看不到普通人的存在。」
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婚嫁的不少,有意願但是卻依然沒對象的人也不少,這其中的緣由不少。但無論何種緣由,真的想要覓得良緣,認清自己的價值,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,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
(圖源網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