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光圈和景深需要在相機鏡頭的基礎知識方面有頗多的了解,這包括用於描述它們的術語,例如光圈,焦距,對焦范圍和視野等。
深入的了解這些概念的同時,可以幫助您掌握清晰對焦並平衡曝光。但是很多攝影初學者對此仍有許多琢磨不透的問題。我們將以光圈和景深的為主題,以便為任何拍攝場景生成最佳景深和清晰的對焦。在攝影中,光圈控制著兩個重要因素,即景深與光量。為此我們將從鏡頭的光圈為切入點,逐步的深入了解。

提到光圈我們通常都會想到F值,我們可以說是F值決定了光圈的大小,但F並無法代表光圈。可能這裡很難理解,但是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細分,單獨了解。
光圈是指光圈直徑,我們可以將光圈理解為鏡頭上的開孔,光圈直徑是從開孔的一側直接穿過孔徑的中心到另一側的直線距離。
而我們所說的F值是指光圈直徑與鏡頭焦距的比值。F值是一個無量綱數,F/2.8和F/8是兩個常見F值設置示例,其中2.8和8分別是F的數值,並不直接代表光圈的直徑。

例如,由上式可知,如果鏡頭焦距為50mm,光圈直徑為25mm,則F值=50mm/25mm = 2,記為F/2。
但是鏡頭的焦距為400mm時,光圈直徑為50mm時,對應的F值僅為8,記為F/8。
攝影師通過相機設置來確定F值和焦距,控制光線進入鏡頭的相應光圈直徑,這就是為什麼:
在設定的曝光時間內,F值越大,進入鏡頭的光線就越少
在設定的曝光時間內,F值越小,進入鏡頭的光線就越多

焦點范圍和景深其實是一個混淆的概念,這些術語的意思是一樣的。
景深是圖像中距離最近和最遠的物體之間的距離。在這些最近和最遠的物體之間的所有物體也是焦點。
攝影師可以調整F值,進而控制景深。
較小的F值=較大的光圈直徑=較小的自由度
較大的F值=較小的光圈徑直徑=較大的自由度
下面的例子展示了在攝影中,小或淺景深與大或深景深的對比。

用這些例子來形象化這個概念,具體說明如下。第一張照片在F/5.6處拍攝,第二張照片在f/16處拍攝。例子中的照片,海灘上的巖石,以一種明顯的方式顯示了景深,很容易辨別。

紅線表示焦點范圍中最近的(底部)和最遠的(頂部)物體。在這些最近和最遠的點之間的所有物體也是焦點。紅色框表示圖像中的焦點,這是我們集中拍攝的地點,焦點總是在景深或焦點范圍內。
在上面的圖像中,用紅色框表示的焦點大致停留在相同的位置的深度,當F值從F/5.6增加到F/16時,景深或焦點范圍將變大。
這是另外兩張顯示不同景深的風景照片的例子。

第一個例子顯示了一個深景深,也稱為大景深,在整個圖像中,前景到背景都在焦點范圍內。

第二幅圖顯示了淺景深的例子,只有主體是焦點,而前景和背景都不是,焦點范圍很淺,只有很小的景深。

鏡頭焦距(以毫米為單位)它決定了視場角,視場角是特定焦距下通過取景器看到的內容範圍。
更大的焦距,產生更小的視野,放大主體將其隔離在構圖中,如自然界動物的特寫。
更小的焦距,產生更大的視野,縮小顯示更多的場景,如廣闊而遙遠的風景。
以下3張圖片檔顯示,從上到下,14mm,24mm和80mm焦距,均來自同一位置拍攝。

隨著焦距增加,視場逐漸減小並且圖像中的主體逐步被放大。
鏡頭的劃分
人類的視場大約等同於50mm焦距。與人眼的標準視場相比,焦距大於50mm會放大一個場景,產生更小的視場。焦距小於50mm將產生「廣角視圖」,這創造了一個比正常人眼更廣闊的視場。與我們習慣看到的物體相比,這個視場中的物體往往會變得更小,並略有扭曲。
廣角鏡頭產生的視場比人眼的視場要大,焦距通常在8mm到35mm之間
標準鏡頭產生的視場與人眼的視場相似,焦距通常在40mm到60mm之間
長焦鏡頭產生的視場比人眼的視場要小,通常焦距超過70mm
等效焦距

使用裁幅相機拍攝會改變鏡頭看到的視場,利用相機的裁切係數可以計算出等效焦距。
在1.6x裁剪係數的相機上使用28-300mm鏡頭的等效焦距為45mm - 480mm,計算方法如下:(28mm X 1.6) - (300mm X 1.6)。
下面的照片是在全畫幅相機上以14mm拍攝,裁切係數為1。
同樣的圖片,在14mm的時候用1.6x裁切係數的相機拍攝,會產生一個看起來好像是在22mm (14mm X 1.6)拍攝的圖片,紅色框表示1.6裁切後的效果。
一些專業型號的相機有能力改變他們的有效傳感器大小,反過來改變他們的作物因素和有效焦距
例如,使用28-300mm鏡頭拍攝全畫幅相機,可以改變作物因素,最大限度地放大到480mm (300mm X 1.6)。這對於需要長焦鏡頭的場景可能很有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