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語: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家喻戶曉,還有「後半句」更加現實,卻鮮為人知

2022-06-20     司馬懿     反饋

說起俗語,想必大夥並不會覺得陌生,俗語,是通俗易懂,言簡意賅的話語,很多俗語,取材於生活,作用於生活,涉及的范圍和領域,極其廣泛,其中不乏一些關於反映現實的俗語,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,上半句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,叫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,而後半句,其實跟更加反映現實,但是卻鮮為人知。

先來簡單說下俗語的上半句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吧,這句俗語由來已久,久到其起源已經無從考究的,很顯然,這是一句人們口口相傳,流傳下來的俗語。古人非常尊崇孝道,認為「百善孝為先」,而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,無人能夠逃脫這一自然規則,人老了,就需要子女的照顧,而老人家病了,則更需要照顧。

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,反映的是兩種情況,一種是表層的情況,如果老人臥床的時間過長,則子女會對病人的病情有更清醒的認識,心情也由緊張變得舒緩,無論是對於病人,還是對於子女,都能更加現實和有效的接受照料和盡孝了,表面上看,仿佛孝心下降了,實際上是孝心更加有針對性。總而言之,古人認為,要客觀地面對,子女做到盡心盡力,問心無愧便是盡孝,孝字論心不論字。

另一種則是深層的解釋,紅樓夢中曾說道:「癡心父母古來多,孝順兒孫誰見了」、孟郊的遊子吟中曾唱道「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」,這句俗語是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愛,相比於子女對父母的,要深上千倍、萬倍。如果是孩子病了,為人父母的,無論孩子的病情如何之長,甚至是到成年,到終其一生,為人父母的都不會放棄,這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。

其次,再來看看這句俗語的後半句吧!後半句則道——久貧家中無賢妻。

古人非常注重血緣關系,父母與子女之間,是存在血緣聯系的,而夫妻之間,則是沒有血緣關系,因此,俗語也道:「夫妻本是同林鳥,大難臨頭各自飛」。

在古代,人們對於婚姻,並沒有太多的自主選擇,很多是遵從於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婚前並沒有太大的感情基礎,而婚後女子負責相夫教子,要承擔繁瑣的家務,兼顧農活,同時也要照顧雙方父母,子女,料理家中大大小小瑣事。

結婚之後,則要面對這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,家庭的收入來源依靠男子,如果男子婚後渾渾噩噩,好吃懶做導致家中一貧如洗,則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,原本再賢惠的妻子也會變得不賢惠,輕則抱怨發牢騷,重則大難臨頭各自飛,因此,俗語才道——久貧家中無賢妻。

以上,便是整句俗語:「久病床前無孝子,久貧家中無賢妻」的解釋,對此,你怎麼看?歡迎評論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