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把結婚仍然稱為「入洞房」,盡管人類從洞穴式居住過渡到今天的高樓大廈,但入洞房這一名詞至今仍未改變,從來沒見過誰把「入洞房」改為「入樓房」。那大家知道鬧洞房的由來嗎?
「洞房」和「洞房花燭夜」

古語有云:久旱逢時雨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。這說的是四大喜事。洞房花燭對人來說,始終是一件大事,也是一件喜事。可是,你知道洞房花燭夜的真正由來麼?
鬧房習俗看似簡單,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強大的影響力。從影響的范圍來說,可謂遍及全國各地;從存在的時間來看,則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,直到近現代仍流行。

由於這一習俗以新娘為主要逗趣對象,故又稱「鬧新娘」、「耍新娘」,舊時還稱為「戲婦」。鬧房在古代保留了這一原始習俗,鬧洞房本身確實是一種傳統文化,還是有它正面意義的。
洞房來由從古至今雖然說法不一樣,但是大體的含義都是相同的:夫妻結婚後的第一次的居所就是洞房;遠古時期是洞穴所壘起來的房子,稱之為洞房。

而當賓客散去,晚上的時間呢則留給了一對新人,也就是入洞房,代表著的[夫·妻·生·活]正式開始,確定兩人的關系,為綿延子嗣做準備。
人類從洞穴的居住到今天的高樓大廈平地起,它桓古不變的永久意義從未改變過,而人們把結婚後的第一個晚上仍然稱之為「洞房花燭夜」,這就是它的緣由。
「洞房」的來歷

很久以前,人們習慣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稱作「洞房」。可見,「洞房」美稱的由來己很久。但何時何謂將新房稱作「洞房」呢?
相傳,遠古時期,陶唐氏堯稱王不久。非常關心放牧人的生活。有一天他親臨牧區問苦,忽然傳來一般幽香,遠處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。

堯王驚呆了,問牧民才知是鹿仙女,從此堯王食不甘味,一心惦著仙女,決計下山尋仙。 堯王帶領四個大臣訪仙於晉南「仙洞溝」,久覓不得。
忽見一俏麗梅花鹿悠然從姑射仙洞走來,堯王知是仙女,便迎了上前去,正要接見時,一條大蟒突然竄出,直逼堯王,堯王措手不及。只見鹿仙女己近跟前,用手一指,大蟒頓時顫抖不己,倉惶而逃。

堯王身材高大魁悟,相貌堂堂,仙女窈窕美麗動人,兩人一見鐘情,一段美好的神話佳緣從此喜結成了。他們在姑射仙洞完婚,一時祥雲繚繞,百鳥和鳴。
到了傍晚,結鸞之時,一簇神火突然於洞頂,耀眼奪目,光彩照人。從此,世間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稱作洞房,把新婚之夜稱作洞房花燭夜的習俗了。
古代鬧洞房是比較文雅的或者說是一種儀式,可是如今鬧洞房早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,本來是該消亡的東西的,但是恰恰相反,如今的鬧洞房卻成了一種陋習,實屬不該。各位看官,您說呢?
喜歡的朋友,請關注、轉發、分享、點贊、評論、收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