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俗語,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們,口口相傳,流傳至今的,尤其是那些涉及為人處世的俗語,是古人的經驗之談,看似通俗易懂、讀來朗朗上口,實則言簡意賅,寓意豐富。
例如,今天所講的這句俗語,其上半句叫:「一代做官九代絕」,其下半句更加經典,為「一家發財九家貧」,這句俗語,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,看似有些武斷,實際上值得品味。

第一、何為一代做官九代絕?
俗語的上半句有兩層含義,一層是從報應出發,一層是從實際出發。
1、古代的社會階層,等級森嚴,「士農工商」,士排在第一位,所謂的「士」簡而言之便是做官,學而優則仕,古代的莘莘學子,寒窗苦讀,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前途,為了仕途,也就是說,是具有功利性的。
古代每屆的科舉考試,總有一些人如願以償,不如仕途,最終不外乎兩種結局,一種是造福一方,一種則是為禍一方。

這句俗語所說的官,指的是後者。明清有句俗語,更加諷刺地揭露了當時的一種社會現實:「一年知府,十萬雪花銀」
古人認為因果報應不爽,而那些為官一方,不懂得為百姓著想,甚至到處欺壓百姓,為非作歹,收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,遲早是會遭受到報應的。即使沒有現世報,也會報應在其子孫後代身上,因此俗語才說:「一代做官九代絕」(官特指那些貪官污吏)

2、俗語還說「伴君如伴虎」,這里所說的「一代做官九代絕」,指的是另一種情況,指的是官員觸犯了龍顏,或者東窗事發,罪行被發現後,受到皇帝的處罰,而這種處罰是非常嚴重的,也就是影視作品中常說的「誅九族」
古代封建社會的「誅九族」,是一種連坐制度,其本身是屬於封建糟粕,對於沒有犯下錯誤的人,無緣無故被誅殺,是非常冤枉,非常無情的。
第二、何為一家發財九家貧?

雖然說,古代的社會「重農抑商」,「士農工商」,商排在最後一位,但是,古代的商人還是不在少數,從戰國的范蠡、到秦國的寡婦清,再到秦朝的胡雪巖,歷朝歷代不乏有著名的商人出現。
然而,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有限,而且是以農業生產為主,「一家發財九家貧」的例子,就非常有可能發生,典型的例子,便是古代的地主。
古代的地主擁有土地,擁有生產資料,而自己卻不勞作,讓農民為其勞作,甚至有的地主剝削農民,農民食不果腹,地主卻整天大魚大肉。地主有錢了,繼而鞏固剝削,富人越來越富,而窮人越來越窮,也就是俗語所說的「一家發財九家貧」
甚至是「一家發財百家窮、千家窮」,唐朝的著名詩人杜甫曾在詩中描寫這一現象: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」,回到杜甫所處的時代,普天之下,有幾家「朱門」?寥寥可數。普天之下,多少「凍死骨」?
總結:

這句俗語「一代做官九代絕,一家發財百家窮」,上半句體現了古人對於貪官污吏的痛恨,希望它們惡有惡報,下半句更加具有智慧,體現了古人對富人剝削窮人這一現象的深惡痛絕。可見,古人留下的俗語,並非全是空穴來風,它們往往取材於生活,作用於生活,是古人智慧之結晶。
對此,你怎麼看?歡迎評論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