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卷語:
如果你想獨占真理,真理就要嘲笑你了。——羅曼·羅蘭
曾經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是讓人敬佩的,因為這足以證明他們的學識和見識要比常人多很多。因為人們喜歡,所以他們也樂得分享。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越來越討厭滿嘴大道理的人,他們把這些當成自己的能力,總是不自覺地表現出一種優越感。好像自己什麼都高人一等,讓身邊的人覺得很厭惡。
還有的人一講起道理就沒完沒了,完全不在乎大家是不是願意聽。那麼為什麼大家開始不喜歡聽大道理了呢?其實從根本上來說有兩個原因:
一是在給別人講道理的時候,語氣強硬一些就會給別人一種被說教的感覺。並且還會讓人們覺得你只端來了一碗雞湯,但是卻沒有給遞個勺子。
二是講道理的時候總會批判一些看不慣的事情。如果對方與你的想法不同,還會試圖說服對方。因為在這類人的心中,自己永遠都是對的。
正是上面兩個原因的影響,讓喜歡講道理的人越來越不受待見。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,如果執著於和對方講道理,會影響彼此的關係。無論是親子關係,朋友關係還是戀人關係,若是想要長久和諧地發展下去,能不講道理就不要和對方講道理。特別是在親子關係中,經常和孩子講道理,並不會讓他們發展得更好。
1.重視孩子的感受和體驗,讓道理靠邊站
每個人都是從孩子時期走過來的,當你在和孩子講道理的時候,有沒有換位思考一下。如果父母這麼對待自己,你的感受是怎樣的?

從心理學的角度看,一個人的自我包含著他過去體驗的集中展示。用觀點心理學界的大師羅傑斯的話來總結: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過去所有體驗的總和。
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強大,就必須要讓他們有體驗做基礎。這些需要他們親身實踐的,並不是你講道理就能給予的。
我曾經認識一個剛上大學的男孩,因為從小父母關係不好,所以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,他的母親就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他的身上。
為了能做到讓母親滿意,他非常聽話。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學習的重要,也知道好成績能讓母親開心,所以他放棄了所有玩的時間,一路向前,終於考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。

只是在這個過程中,他不斷壓抑自己的想法,努力讓自己接受母親灌輸的大道理。這樣也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,就是他沒有選擇,沒有自由,更沒有自我。
所以在他上了大學之後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,人際關係也處理不好,在學校里總是被孤立。其實人際關係就像鏡子一樣,能照出一個人最真實的內心。
2.會聽很多人的話,會懂很多不需要懂的事情
心理學家曾經提到過,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建立,這種自我就是真實的自體。相反如果孩子是壓抑自己需求建立的,長大之後這種個體就變成了虛假的自體。
擁有真實自體的人他們自信又陽光,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,也能自己去做決定。而那些擁有虛假自體的人,他們敏感又多疑,經常會看別人臉色做事。這樣的人害怕選擇,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。

通過分析發現,擁有虛假自體的人,他們的童年大多在父母的支配中長大。父母從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,總是把自己的思想強加於他們。所以他們會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,以此來順應父母的要求。
由此可見,如果一味地給孩子講道理對他們的成長並沒有什麼幫助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,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很難有大的作為。因為習慣了順從和依賴,想要擺脫這樣的性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結語:
人的需求和體驗是非常重要的,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被重視。尤其是小孩子,他們需要更多的體驗。即使失敗了,即使遇到很多困難,他們也能迅速地治癒,並且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。
如果是長大了之後再受到這些打擊,他們會很難解決。因為童年的體驗匱乏,所以生活會帶給他們很不友好的感覺。
身為父母,不要再給孩子講道理。要懂得因材施教,在乎他們的感受和體驗。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真實的自我,才能在步入社會之後依然能處理好各種關係,讓他們擁有更好美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