陪孩子玩,掌握這4個原則,每個家長都能成為「教育專家」

2021-08-11     司馬懿     反饋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39.avif

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,主要任務其實就是玩耍和遊戲。然而,對於孩子的教育,很多家長往往都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,認為教育就應該是正襟危坐、不苟言笑地開展;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定時定點、定量地進行;認為教育就應該是在學校或培訓機構開展,由老師負責。因為這樣的認知,我們常常把學習和玩對立起來,認為學習就是學習,玩就是玩,學習時不能玩,玩時無法學習。

如果瞭解和尊重孩子的天性,我們就應該清楚, 孩子天生就是愛玩的,他們的學習機會其實無處不在。這些機會就在孩子間的嬉笑打鬧中,就在每一天的吃喝拉撒中,就在親子對話的一瞬間,就在偶爾的長途跋涉中,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0.avif

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: 「到處是生活,即到處是教育;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,亦即教育之場所。因此,我們又可以說『社會即學校』」。

如果孩子們的玩耍時間被家長和老師安排的正式學習擠佔,那麼很多小朋友在上小學之前,可能就失去了快樂的童年;更有甚者,還會喪失學習的興趣。快樂的童年對於現在的很多孩子們,近乎奢侈,當然源頭就在父母。孩子學習鋼琴、學習畫、學習唱歌跳舞、學習棋類、學習游泳等,本身是可以帶來快樂的,關鍵在於父母對待這些學習的態度。如果一切只要結果,不關注過程中的快樂,那就本末倒置了,孩子也不會感到太多的樂趣。幼兒階段,玩耍和遊戲理應是孩子們的主業,學習僅僅是他們的副業而已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1.avif

有些家長喜歡一本正經地教孩子認字,或者乾脆送到培訓機構去學認字。但他們很少意識到,完全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認字,比如,認路牌、社區名;認看板;認繪本中的文字;認動畫片中的字幕;認旅途中的景點名稱;認食品包裝上的醒目文字等。

同樣,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數學,學英語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要讓孩子在生活中學做人,養成良好的習慣,培養健全的人格,提升自控力和學習力。

其實,學齡前的孩子,在玩中學,才會樂學。斯賓塞曾說:「孩子在快樂狀態下的學習,才是最有效的學習。在玩要和遊戲時,孩子處在最興奮和快樂的情緒之中,此時的學習既好玩,又有效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2.avif

玩中學,看似在玩,實則在學。讓孩子在玩中學、學中玩,既可以快樂地學到知識,也可以培養孩子的注意力、觀察力、記憶力,同時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得以充分發揮。

用心陪孩子玩,每個父母都能成為教育專家

除了鼓勵孩子多跟同齡小朋友一起玩,父母同樣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玩。其實,很多父母也明白,經常陪孩子一起玩,對於增進親子關係是非常重要的。不過,問題來了,我們究竟如何陪孩子玩,才能既讓孩子收穫快樂,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?

孩子們喜歡玩的東西,對很多成年人來說井不惑興趣,很多時候父母踣孩子玩只是敷衍了事而已。因此,我們常常看到的畫面是,當孩子積極投入到遊戲中的時候,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。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,若有所思,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、媽媽,希望喚回神遊的父母。如果這樣陪孩子玩,可能持續不了多長時間,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。這樣的陪玩,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3.avif

陪孩子玩,要掌握這四個原則,每個家長都能成為「教育專家」:

1、轉變心態:從陪孩子玩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

要讓自己更加投入地陷孩子一起玩,首先就得轉變我們的心態,從陪孩子玩,轉變為和孩子一起玩。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,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成一種任務,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,同時,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,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,不斷發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。

2、投入狀態:從敷衍了事轉變為全力以赴

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,我們的一舉一動,他們都會盡收眼底。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、左顧右盼,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,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。無論多麼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遊戲,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,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。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,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4.avif

3、回歸童心:從成年人轉變為大孩子

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,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孩子,放低成人的身段,放下家長的權威,退回到曾經的童年時代,與孩子一起嬉笑怒駡。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、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一起玩,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。如果父母經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駡說「你真笨」,「怎麼老是教不會」,孩子也許以後就再也不願和我們玩遊戲了。

如果在孩子看來,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於色的「大男孩」或「大女孩」,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鬆,也會更加愉悅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5.avif

4、不斷成長:從黔驢技窮轉變為陪玩高手

很多時候,父母之所以不願意陪孩子玩,並不是不願對孩子用心,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。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,在他們眼裡,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「天使」變成調皮搗蛋的「魔鬼」。

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,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,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。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,那就儘量多培養一些興趣特長。如果父母的遊戲方式單一,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遊戲;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,那就努力克制自已的急情緒;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,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。

/www/bananadaily.net/web/images/image/2096/20966746.avif

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,在選擇和開遊戲時,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,選擇適合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遊戲。假如孩子總是粗心,父母可以和孩子玩「找不同」;如果孩子坐不住,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;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,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,比如,在醫院遊戲中當醫生,讓他學會照顧別人。

其實,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就是一次機會,對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家長來說尤其如此。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到用心瞭解和觀察自己的孩子,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,那些讓我們束手無策的問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