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人溝通,讓別人「說話」
孔子周遊列國時,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們忍饑挨餓,大家七天沒有吃到米飯,顏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,拿回去煮飯。
在米飯快熟的時候,孔子偶然看到顏回掀起鍋蓋,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塞。
孔子默默地離開了,裝作沒有看見,也沒有去責問顏回。
等顏回煮好了飯,將飯食獻給孔子的時候,孔子才說:
「我剛剛夢到祖先了,我想,我們應該把這鍋沒有動過的白米飯,先敬獻祭祀祖先。」
顏回立刻拒絕:「不行的!這鍋飯我剛才已經吃了一口了,不能用作祭祀!」
孔子看著顏回說:「為什麼要這樣做?」
顏回說:「因為剛才煮飯的時候,房樑上掉了些灰塵在鍋裡,我覺得沾了灰的白飯扔掉可惜,於是就抓起來吃了。」
若孔子在看到顏回抓飯時,便責問顏回的話,顏回會蒙受不白之冤,事情也會變得複雜。
《莊子·齊物論》中講:
「欲是其所非,而非其所是,則莫若以明。」
如果我們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,那麼我們永遠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。 我們在和別人溝通時,不如先聽別人把話說完,讓對方說清楚自己的想法。

你說話的態度裡中,藏著你未來的好運。
蔡康永曾說:
「你越會說話,別人就越快樂,別人越快樂,就會越喜歡你;別人越喜歡你,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,你就會越快樂。」
心有善念,口吐蓮花。
所有的關係都需要用心維繫,當我們學會好好說話時,我們會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。
願我們在生活中都能言辭溫和,理性地和身邊人溝通,如和風細雨,沁人心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