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父母痛苦之後,有更開闊的人生
子女拒絕父母,允許他們痛苦。
不但可以促成父母的成長,促成親子關係更加清爽。
更重要的,是讓父母有機會去做自己、活出自己。
臺灣父母有個特點: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,為孩子而活。
而讓父母痛苦和失望,能讓父母儘早從控制孩子的慾望中抽離,更多地回歸到自己的生活。
曾有一個女來訪者,從小到大父母始終圍著她轉,規劃好她的生活,也期望她達到各種各樣的成就。
她感到窒息,但一想到自己停下來父母會難過,無論再苦再難,她都會強迫自己再堅持一下。
直到後來她終於受不了,和父母大吵一架後,親子間斷聯了半年。
平時只是偶爾打電話簡單問候,但一發現父母要控制她,她便立馬掛斷電話。
這半年,對於一家人來講並不好受。
但一切也在悄悄發生變化。
父母前面二十多年圍著女兒轉,從未有過自己的興趣和生活。
自從無法再幹預女兒後,父母二人才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。
經歷了幾個月的痛苦後,他們開始試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,去跳跳一下廣場舞,和朋友出去玩等等。
女兒決絕的反應,讓父母多年來終於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,也給他們傳遞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:
不要再管我了,請把你們自己的生活過好。
拒絕父母,是把父母的人生還給他們自己。

不用擔心拒絕會給父母帶來痛苦,因為痛苦永遠無法完全避免。
同時也是所有父母成長所必須經歷的。
父母必須面對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落空,才會更加懂得怎樣的期望是合理的;
必須面對自己和孩子間的爭吵或冷戰,才會開始思考和孩子採用怎樣的溝通方式才是適宜的;
必須面對孩子終有一天會有自己的生活,才會明白為人父母最終還是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。
人只有把精力用在經營自己的生活上,才可能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。
而孩子的獨立,正是父母重獲人生的新契機。
把痛苦還給父母,也把人生和目光還給他們。
如此一來,你能做自己,而父母在忙碌二十多年之後,也終於放下重擔,真正去享受他們自己的人生。
